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前颞鳞1枚;两侧三级上颞鳞在顶鳞之后相切甚多,其间无间枕鳞相隔。
描述依据 依据黄祝坚(1975: 380)描述。
形态描述 体细长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全长:二雌性标本为(213+77) mm, (230+80) mm。液浸标本躯干及尾背浅蓝灰色,腹面浅灰白色,每一腹鳞基部色较深,通身显金属光泽,吻端及头背蓝灰色,颞部及上、下唇缘棕灰色。眼中等大小,眼径约与其下缘至口缘的距离相等,瞳孔近圆形;鼻间鳞沟略长于前额鳞沟;没有眶前鳞及眶后鳞;颞鳞3列,1+2+3,其中一号三级颞鳞左3右4,两侧3级颞鳞上枚在顶鳞之后相切甚多,其间无枕间鳞相隔;上唇鳞6, 3-2-1式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第6枚最长,约为前5枚长度之和;下唇鳞5,前3对切前额片;额片两对,约等大;背鳞通身23行,均具棱或仅外行平滑;腹鳞165, 168;肛鳞完整;尾下鳞单行,67, 69枚。
垂直分布:750-800 m.
描述依据 依据黄祝坚(1975: 380)描述。
形态描述 体细长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全长:二雌性标本为(213+77) mm, (230+80) mm。液浸标本躯干及尾背浅蓝灰色,腹面浅灰白色,每一腹鳞基部色较深,通身显金属光泽,吻端及头背蓝灰色,颞部及上、下唇缘棕灰色。眼中等大小,眼径约与其下缘至口缘的距离相等,瞳孔近圆形;鼻间鳞沟略长于前额鳞沟;没有眶前鳞及眶后鳞;颞鳞3列,1+2+3,其中一号三级颞鳞左3右4,两侧3级颞鳞上枚在顶鳞之后相切甚多,其间无枕间鳞相隔;上唇鳞6, 3-2-1式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第6枚最长,约为前5枚长度之和;下唇鳞5,前3对切前额片;额片两对,约等大;背鳞通身23行,均具棱或仅外行平滑;腹鳞165, 168;肛鳞完整;尾下鳞单行,67, 69枚。
垂直分布:750-800 m.
国内分布